十年時間,理財從沒有產品可選,到太多產咖啡機品不知該如何選。圖/CFP
  “大媽吳哥窟(dama)”是中國經濟為英語辭典貢獻的又一個明確中國特色的詞彙。
  哪怕中國大媽逆襲華爾街的“傳奇”熱捧與質疑並存,輿論聚焦大媽搶購黃金本身,也是在見證中國國民理財意識啟蒙的餐飲設備進程。10月28日,百度發行了其試水理財的第一隻產品,當天便遭哄搶完畢。從傳統金融機構到互聯網新世界,對財富規劃的本能熱情並未發生改變。
  十年時間建築設計,隨著銀行、保險、證券、期貨等行業的飛速發展,理財從沒有產品可選,到太多產品不知該如何選。
  根據普益財富發佈的數據顯示,剛剛過去的2013年第三季度,全國銀行理財產品發行繼面膜續保持增長,發行數量為13483款,發行規模約為15.21萬億元。
  與此同時,理財產品市場發展的瓶頸與亂象也正在逐漸浮出水面。
  早在2011年6月,銀監會就曾點名批評理財產品亂象。銀監會今年8月發佈《銀行業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指引》,成為首部銀行業消費者權益保護專門規範。其中,《銀行業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指引》已對商業銀行制定“八大禁止性規定”,如銀行不得主動提供與風險承受能力不符的產品,不得向消費者誤導銷售等。
  1發展
  規模兩次飛躍式暴增
  我國銀行理財市場歷經過兩次較大的飛躍式發展,大量資金涌入使其體量迅速膨脹。
  第一次是2008年,其規模從上一年的9000億元增長到3.7萬億元,實現了3倍增長;第二次是2010年,在2009年4.8萬億的基礎上新增2.2萬億。
  兩次規模暴增均與我國的兩輪加息周期相契合。第一輪加息周期的開始是2007年7月21日;第二輪加息則從2010年10月20日正式啟動。此後,銀行凈息差進入上升通道。
  復旦大學金融學院沈國兵教授認為,通貨膨脹是銀行理財市場急速膨脹的誘因,人們迫切需要通過理財來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。
  中歐國際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勝軍也認為:“中國處於負利率時代,即通貨膨脹率高於銀行存款利率。若指望老百姓簡單地從獲得活期、定期存款利息——這其實等於資產貶值——中來滿足其投資願望,從客觀上是行不通的。”
  目前我國貨幣供應量占GDP比重約為300%。劉勝軍指出,“這麼多資金有保值增值的需求,自然對理財產品形成追捧。”東亞銀行財富管理部總經理陳柏軒曾表示,眼下我國銀行理財規模的巨大增量,是以短期產品的大量增長為特征的,“這種結構很不健康,也不是真正意義的理財”。
  商業銀行理財產品數量在2004-2006年和2006-2009年期間均增長了十倍,而2009年到2011增長僅不到三倍,可見理財產品數量的增長逐漸乏力,市場有飽和的趨向。
  2012年央行兩次降息、兩次降準,理財產品市場再次受到了一定影響。銀行理財也逐漸從依靠短期利息差而轉向開發中間業務。
  2利率
  在利率市場化中經歷轉型
  理財產品十年發展史,記錄了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每一個腳步。
  理財產品的發展,無論是最初的爆髮式發展,還是在存款利率逐步放開的情況下倒逼改革,從依賴利息差轉向依賴更有技術含量的中間業務,理財產品既推動著利率市場化的改革,同時也在利率市場化進程中經歷轉型“陣痛”。
  當前只有本幣存貸款利率仍處於管制之中,而其中存款利率的管制藩籬最深,對存款利率的放開是我國利率市場化的最後一步,也是最艱難的一步。
  2012年6月7日,央行宣佈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調整為基準利率的1.1倍。這一舉措邁出了存款利率市場化的重要一步,但要徹底實現存款利率的自由浮動,仍有很多約束條件需要突破。
  中國銀行全球市場部胡斌指出,當前商業銀行囿於人民幣市場環境,無法為客戶提供風險梯度完整的產品,也無法有效進行套期操作保值。利率市場化的深入將有助於解決這些問題。
  從另一方面看,目前我國利率市場化的核心內容在於存款利率的市場化,只有在金融市場中創造出更多的工具和服務來逐步替代銀行存款,銀行存款作為貨幣供應量和清算媒介的作用才能有所下降,銀行存款的利率才能逐步放開,利率市場化才能最終得以實現。
  3問題
  信息不對稱 銀行透支信任
  2005年頒佈的《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》明確指示,非保本類產品不需審批,只需“提前10日”將相關材料報送相關機構即可。監管環境的寬鬆,使銀行理財的發展如魚得水。這同時也使得銀行理財推廣變得泛濫隨性——過度銷售、片面解釋、誇張收益等並不鮮見。
  有銀行托底的理財產品看似保本收益、收益良好,但其中仍然暗藏風險。
  理財產品投資信息披露不夠詳細是普遍現象。2013年年初,某銀行一理財產品被曝虧損44%。被曝巨虧的理財產品介紹十分簡單:“投資於證券投資基金、上市公司股票,也可進行新股申購、債券和其他貨幣市場投資工具等投資。”說明書對投資比例、投向等具體內容沒有披露。
 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:“理財客戶和投資者想去查詢、瞭解資金實際使用情況,往往遭遇銀行守口如瓶,或者以商業保密為由,不肯輕易對外公佈,這使得市場出現了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情況。”
  劉勝軍認為,“在中國,銀行擁有傳統的信任優勢,投資者非常信賴銀行。但現在看來,我們的銀行在透支承諾、透支信任。”
  新京報記者 陳白
  ■ 大事記
  2004年
  光大銀行推出“陽光理財計劃”。這通常被視為我國銀行理財的正式啟航點。
  2005年
  《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》和《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》先後出台。
  2006年
  銀行理財產品總規模達4000億元。
  2006年
  中國證監會正式實施《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管理辦法》。
  央行啟動第一輪加息,理財市場進入高速發展期。
  2007年
  2010年
  我國資本市場再次進入加息通道。銀行理財市場再度爆炸式增長。
  2011年
  10月銀監會正式出台《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》,銀行短期理財盛宴終結。
  2013年
  天弘基金聯合阿裡巴巴推出“餘額寶”首款互聯網理財產品。10月28日,百度發佈百度理財產品。網絡理財受到追捧。  (原標題:理財擺起盛宴 亂象浮出水面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e81weckd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